第440章人口政策(第2/3页)

作品:《澳洲风云1876 第534章

芳国在国际联军介入之后,形势迅速稳定下来,伴随着一系列有力措施的发布,社会民心安定,人民回归正常的和平生活。

来自松江市,北仑市,布里斯班市,红河谷市,青岛镇,天枢市,三马林达市和塞穆达的近海航线陆续开通,将东万律与昆士兰领地内的各个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。

物资和人员往来频繁,经济联系日渐紧密。

来自昆士兰的管理阶层深入城市乡村,在取得第一手详尽资料之后,开始进行了极具针对性的归村并镇工作,以加强对往昔松散社会管控,令其走上有序发展轨道。

这其中也发生过吵闹,辱骂和反抗,然后被迅速严厉镇压下去。

没有时间浪费在说教上,兰芳国必须迅速恢复工农业生产,这是当前的首要大事。

按照政策规定;

兰芳国不论是华夏血裔也好,当地归附土著也好,只要是无地农民都可以分得不超过2英亩土地,与新近乔迁而来的华夏移民混居一村,数十个村社合并为镇,由昆士兰派遣的行政官员管理,一切规章制度全部遵循昆士兰体制,原有的彻底废除。

原有的归附土著部落全部打散,华人聚居村落全部打散,新的村落与来自大陆的华夏移民混居而成,这将进一步强化民族融合进程,推动社会进入全华裔民族构成。

很多部队退役士兵落户兰芳国,他们的功勋田同样可以在这里兑现,这些曾经为昆士兰流过血的士兵们成为村镇骨干,代替了原来的部落长老成为本村的话事人。

从雏鹰学校毕业的年轻学生满怀热情,他们进入村镇中担任警察,民政助理,基层税务官员或者小学老师,乡村干部,协助更有经验的基层拓殖管理者组成严密的社会管理体系,将这片土地牢牢地掌控在手中。

这个年代的土著部落没有什么民族意识,只要大家居住在一个村子里,日子久了,打招呼的话肯定能听得懂,简单的交流也没问题。

等到小孩子上了华文学校,户籍本上登记上汉族,给自己取一个华人名字,那么就变成了地道的汉人。

把春节作为最隆重的节日庆祝,在中秋节的时候思念远方的亲人,清明节的时候祭奠祖先,学着烧炒肥肠炒鸡丁,闲来灌两口老白干,端午节的时候包粽子,当地土著一代人之后一切都ok。

天朝上国的华夏文明在南洋地区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,备受尊崇。起立坐卧都有规矩,尊老爱幼,尊师重道,长幼传承有序,那是丁点儿也不能乱的。

如此先进的文化侵入,南洋地区的土著部落根本没有半点抵抗力,只能乖乖举双手投降。

昆士兰强行混居的举措,进一步加快了这一同化进程。

政策规定;

兰芳国所有学校只能教授国文正音,兼修英文,数学,历史和地理,所有地方语言一概不得在学校教授,这也包括土著语言,这与昆士兰各地的政策一致。

报刊杂志书籍,课本同样如此,必须采用国文正音刊印,昆士兰州对文化传播采取鼓励的态度,私人报社书局成立的手续很简单,但是违反规定的后果极其严重。

举凡任何违反该政策的出版社,书局和私人刊印社,一经发现即给予逮捕,送入矿山服20年以上苦役。

这意味着什么,所有人都知道。

一系列政策,趁着战乱之后的空白迅速推广开,理解要执行,不理解也要执行,任何对抗政策的行为都会被镇压,直接丢进苦役营。

处理了一批领头捣乱的家伙之后,剩下的人立刻全都老实了,乖乖的按照指令做事,该搬家的搬家,该迁村的迁村,实际上不搬也不行。

因为政府无偿分配的土地有可能在100里之外,除非你不想要这些免费分配的土地,否则迁离原有村落就是必然。

兰芳国大量中上层华人家族被连根拔起,这些家族原本都是大中地主或是大商人,如今大片的良田变成无主之地,正好可以拿出来重新分配。

按照昆士兰人一贯的尿性,为昆士兰流过血的退伍军人总能得到最好的田地,功勋田动辄数十英亩,税负又低,很快会成长为新的地主阶层。

这也是最坚定拥护昆士兰伯爵统治的新兴阶层,一来有利于兑现军功,二来有利于加强基层统制,两全其美。

从来自远东的第一船华夏移民抵达东万律至今,在将近一年的时间内,兰芳国涌入超过16万人的华夏移民,将流淌着正宗华夏血脉的人口数量翻倍,一举增加到33万余人。

这与当地旧附土著的人口为1:2,华人数量约为归附土著人口的一半。

这个局面将很快改观,随着远东华夏移民持续快速涌入,兰芳国人口比例将迅速发生逆转,再加之同化进程的一步步深入。

三十年后,这片土地上将不会再有土著与华人之分,大家都是一样的炎黄子孙。

发生在兰芳国的变化,荷兰人看在眼中急在心里,可是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束手无策。

爪哇岛,巴达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