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65章 诺贝尔讲座(第1/2页)

作品:《学霸的黑科技系统陆舟和陈玉珊结局

“引以为戒啊!”

昔日导师那句话,让王海峰的脸上失去了血色。

以至于在离开办公室的时候,他就像一具被线绳牵着的木偶,浑浑噩噩地走着。

回想起刘院士那意味深长的眼神,他才猛然意识到了,自己的行为究竟是多么的危险。

或许是因为那面孔太年轻,甚至比自己的学生还要年轻,以至于他都差点忘记了,在学术界那些难以明说的规则。

若是要说他现在唯一庆幸着什么,恐怕便是陆舟不是那种小心眼的人。

否则的话,甚至都不需要别人出手。

他还是第一次如此的庆幸,自己视作眼中钉的人,把自己当个屁放了……

……

事实上,王海峰还是高估自己了。

若不是上次在国宴上偶然碰见,陆舟甚至都不记得有这号人。

按照诺贝尔奖的颁奖流程,在晚宴结束之后,隔天还有一场诺贝尔讲座。

东一区14时许,陆舟如期来到了瑞典皇家科学院化学院的报告厅,以《微观世界中关于数字的奥秘》为主题,进行三十分钟的演讲。

当他刚刚抵达报告厅的时候,报告厅内人山人海,就拥挤而言甚至胜过了诺贝尔晚宴,却没有任何人表示怨言。

前来听报告会的不只是从世界各地赶来的化学方向的学者,还有来自斯德哥尔摩大学、瑞典皇家理工大学的学生,甚至是部分对科学感兴趣的当地市民。

根据往届诺贝尔讲座的惯例,这里的讲座并非完全的专业性质,即便是没有相关领域的知识,多少也能听明白台上的人在说些什么。

当然,也并非完全的科普就是了。

简单的来讲,诺贝尔讲座的目的就是要让同行业但不同方向的学者,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到诺奖得主做了或者正在做哪些工作,做的工作有什么意义,以及它对于学术界、乃至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等等。

这听起来似乎很简单,但想要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。

毕竟进入二十世纪后半叶之后,学术领域的发展已经从野蛮生长走向了分门别类的细化,搞电化学方向地不一定了解物理化学方向的研究,而生物化学方向的学者,甚至不一定能读懂前两个方向的论文。

就这一点而言,任何学科其实都是一样的。

在这场报告会中,陆舟没有用太难懂的公式去阐述自己的论点,只是讲述了自己在研究hcs-2材料时碰到的问题,以及对一些异常现象的思考。

虽然没有用到激情洋溢的语言,但现场的听众们却听的格外投入。

一方面是出于对诺奖大佬的尊敬。

至于更多的,还是出于对这位诺奖大佬知识量储备的折服……

很多人穷其一生,也只能在某一个领域做到精通。

而在此基础上做出一点小小的进步,那便不算是辜负身为一名学者的使命。

事实上,现代科学也正是在这点滴的积累中进步的。

然而,这个规则仅仅只是适用于一般人。

对于他而言,无论是电化学的理论工作还是深入到应用中的锂硫电池,这些原本需要许多人去解决的难题,似乎都被他一个人解决了……

很快,演讲进入了尾声,陆舟停顿了半秒,简短地做了收尾。

“……我记得很久以前曾听过一句话,当你在一个领域把所有能犯的错误都犯过之后,你便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,因为对于你而言,你已经知道哪些尝试注定是错的。”

“而在我看来,数学工具则相当于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。让我们可以绕过固有的经验,站在上帝的角度去思考那些我们所不了解的现象。”

“科学是什么?”

看着台下的听众们微微停顿了一秒钟,陆舟用肯定的语气继续说道。

“在我看来便是理性地去思考,我们所不了解的一切,究竟是‘为什么’。”

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。

台下的听众纷纷起立,以示致敬。

陆舟微微鞠躬,转身向台下走去。

……

报告厅外面,皇家科学院的走廊上,在一位华人面孔的中年男性的带领下,几名穿着西装革履的公务员正站在那里。

当陆舟从报告厅中出来时,那位中年男人顿时眼睛一亮,笑着主动向陆舟的方向迎了上去。

“陆教授用生动的语言,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演讲啊!”

听到了这句意料之外的赞美,陆舟看着这位陌生的男人,笑着点了点头:“谢谢,请问您是?”

张文斌微笑着伸出了右手:“张文斌,驻瑞典大使。”

大使?

对于这位意料之外的访客看到了意外,陆舟与他握了握手,用闲聊的口吻笑着说:“竟然是大使先生,幸会了。”

“我这边才是幸会了,”用力握住陆舟的右手晃了晃,张大使笑着说道,